(勁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最近聽聞客家學術研究泰斗曾喜城教授受美和中學教務主任楊永慶老師委託給高二學生講授「美和學習之旅」專門講授「美和學」知識與學術,我不知楊主任府上何處,但這種熱愛鄉土並希望年輕一代亦能對鄉土知識與家鄉歷史文物文化多一些了解進而培養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故鄉的熱情心與責任感(我一直認為這是當代年輕人最缺乏的人格教育),所以對楊主任此一教學政策至為敬佩,而且對曾喜城學長榮膺此非常重大意義之工作深慶得人;曾喜城是客家文化學術研究大師,曾擔任美和科技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教授級主任多年,著作等身享譽國際,又是美和村人擔任過美和村長具有社區總體營造實務經驗,這在台灣國內真是難能可貴的專家專業人才;鄧小平說「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唐太宗李世民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他又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相信在曾喜城大師對「美和學文史人地事物」深厚之學術與知識理論和實務與實踐工夫必能讓學生對美和鄉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與益智,所以楊主任慧眼識大師請託其講授「美和學」,真是讓人看到台灣下一代的希望。
我十二歲到美和中學上初中第四屆,對美和村及內埔鄉的客家文化文物美食稍微略有了解,後來至台北讀大學也到北部各地客家庄遊走;服預官役時在內壢收支組擔任預算財務官也利用公餘到中壢楊梅平鎮龍潭等地客家村落參訪;研究所畢業後到美國花旗銀行台北分行與高雄分行服務擔任授信主管更可利用拜訪客戶機會接觸到很多客家企業家,對各行各業客家人多了很深的了解;全台灣像美和村這麼有深厚文化底蔭的客家村落可能難再尋出一二,美和村在半個多世紀前大概找不出一戶「福佬人」,可說是一個非常「純種DNA」的客家村落,這個村落有一個徐家出產很多醫生,幾乎可以整合興辦一間大型綜合教學醫院,徐家的大家長徐傍興博士在台北創辦「徐外科醫院」行醫賺了很多錢又在高雄市再開一家徐外科醫院,然後和杜聰明博士與陳啟川先生興辦台灣第一家私人醫學大學「高雄醫學院」,不久又回故鄉創辦美和中學,三年後又在隔壁興辦台灣第一家私立護理專科學校,所以小小的美和村就有二所中高等私立學府,這在全台灣村落與部落應該也是唯一的存在;接著十幾年後他又聚資創辦兩支享譽國際的美和青少年棒球隊與美和青年棒球隊,十幾年間從美國捧回三十幾座冠軍獎盃,不但為校也為國增光;美和中學也培育出很多傑出校友如前財政部長張盛和、副部級的林郁方(曾代表三黨當選四屆國會議員),國際大貿易商廖永源、國際雕刻大師賴顯志(曾任國際傑人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曾三度邀請印度副總理兼郵電部長PASWAN暨夫人訪台、對國民外交貢獻卓著),名教授賴松鐘、許秀月(曾任新生醫專校長)、曾元顯、林薇(國立台灣師大退休、曾任中學數學教科書編委會主任委員),金融家張義鵬(中國信託銀行副總經理退休),還有很多醫生和大企業家等等;談到醫生就要提第一所私立護專的美和護專培育出眾多南丁格爾,在台北地區和台中地區(我大舅子在台中海線光田綜合醫院當內科主任退休)的大型醫院每家大約都有三成以上護理長是美和護專校友,所以美和護專(現在的美和科大)開校友會很容易召集,每位護理長一招呼二十幾桌就出來了,這是我擔任台北校友會長時找美和護專校友會長吳淑珍聯合辦活動的原因;美和護專校友遍佈台灣各地,台東縣各醫院、校護、護理之家、衛生所護理師1800多位護理人員有1500多位是美和護專校友,所以護理師公會理事長當然就是美和護專校友在擔任,再加上鍾蝶起博士在擔任署立(現在部立)台東醫院院長,整個台東醫療體系都靠美和校友支撐著,蘭嶼衛生所時常缺醫生、所以美和護專校友的護理師就長期代理衛生所主任,尤其是全國山地醫療體系幾乎是美和護專校友撐起大半片天的神聖任務;在台東縣和花蓮縣都有美和護專校友幹到衛生局副局長或環保局副局長;南部人尤其是客家人吃苦耐勞的天性更為中沙國交搭起堅不可摧的磐基,那就是美和護專前幾屆校友很多人到沙烏地阿拉伯參加醫療團,幫沙國皇室和政府官員提供醫療照護服務,讓沙皇非常滿意就提供最優惠價格賣石油給台灣,沙皇並捐贈一條「中沙大橋」橫越在濁水溪高速公路上,現在駐沙醫療團結束了但台灣人民至今還在享受最優惠的石油價格和中沙大橋交通之便利,這是中沙醫療團的偉大貢獻、其中當然也有很多美和護專校友的傑出貢獻。
美和村原是一個農業型客家村落,村民都很勤奮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連徐傍興幼年都要跟著母親到田中餵牛,因耕種土地很多故放餵的牛隻也很多,小小年紀就要幫家庭盡一份責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就是那時台灣農村的寫照,惟經過半個多世紀美和中學與美和大學兩校的教育與學術的發展及兩校校友在社會上努力打拼所做的卓越貢獻,讓「美和聲譽」在台灣社會甚至國際社會都產生很大的共鳴與迴響而讓美和社區注入很多多面向多元性的元素,尤其是文化方面;以前還在「美和技術學院」時代,一些學生都會利用寒暑假組隊做「環島鐵馬行」,我覺得很有意義就告訴吳淑珍理事長等他們到台北我就請他們一頓晚餐以做慰勞也做加油補充體力之意,有一年在立法院康園餐廳二樓用畢晚餐正欲下樓就遇到謝啟大委員,謝委員看了隊員身上的背心好奇的問「美和技術學院不是在屏東嗎?你們真的從屏東騎腳踏車到台北啊!」我告訴謝啟大委員「報告委員,他們不是騎到台北,他們是在騎台灣環島,明天他們就要開始更艱難的行程,從北海岸開始騎往台灣東部再繞過南台灣回屏東」,謝啟大一聽就大呼說「那很不簡單喔!很勇敢很了不起,我也給你們加油,祝你們一路平安」;這是同學們的勇敢打拼讓國會議員都刮目相看、肯定同學們刻苦耐勞勇敢打拼勇往直前,後來我和吳淑珍理事長又連絡台中和新竹校友出來招待這些勇敢的同學,給他們慰勞、加油;可惜約過了兩年他們不知何故就停辦了;我希望青年朋友同學們再振奮勇氣繼續這項有意義的「環島鐵馬行」,並讓它變成美和科大的傳統歷史性活動,我相信這會給全球大學都刮目相看。
台北市大安區龍雲里里長黃廣明也是美和中學第三屆畢業校友,他台北醫學院藥劑系畢業後在廣雲里四維路成功國宅附近開藥局後又當選里長,他以專業的醫藥知識將龍雲里打造成「健康型社區」,他非常關注里民身體健康,藥局內就設有血壓測量器供里民隨時來測量,他在里長辦公室設了一大堆各類各型的運動舞蹈班也成立了一支龐大的義工隊在為里民服務;龍雲里位在第二殯儀館不遠處,屬殯儀館第三級回饋區,每年可以補助一百多萬元,所以他的活動經費非常充裕,他都全部提供給里民去辦活動,甚至補助里民國內外旅遊,每年各辦一次,他利用藥局與里長辦公室為里民做最佳的服務,深得里民支持,至今將近三十年還沒人能選贏他;將近二十年前郝龍斌剛上任市長不久就將黃廣明提報中央經內政部邀請國內社區專家評審結果被評為「全國最優里長」,我曾專文報導他的社區建設亮麗政績;在他的「四維藥局」附近不到一百公尺處還有一家藥局藥劑師羅元泉是美和初中第四屆校友(我的同班同學)崁頂鄉港東村人,高雄醫學院藥劑系畢業,龍雲里兩家藥局都是美和中學前後期同學,太美妙了;羅元泉夫妻平日熱衷於一貫道社會服務工作,在台北地區一貫道內算階級很高的「道親」,他兒子也是藥劑師現在掌管四維路這家藥局,羅元泉夫妻又到吳興街台北醫學大學附近開了一家更大的藥局,擴大社會與一貫道的服務,七十多歲還在以專業專家精神為台灣社會打拼,這就是台灣人刻苦耐勞艱苦創業勤勉守成為下一代的幸福奮鬥不懈;不管是做大官做大事做學問所有美和人都非常積極努力為自己為社會為「美和聲譽的優良傳統」堅強奮鬥。美和校友在國內外各地還有很多很有文化內涵與社會動能的故事,這些都是「美和學」的豐厚內容,值得吾人了解典藏,希望有機會能再多寫一些,以饗各校友先進。
「美和學」其實是一門社區研究科學,是各地文史工作者努力工作的一環,聯合國於1952年開始推動「社區發展運動」,當時中華民國雖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但國民黨蔣幫集團正被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偉大領袖打得兵敗如山倒,國民政府逃到台灣驚魂未定、蔣介石則躲在台北草山思索下一步逃往落草處,故根本毫無能力與腦力思考聯合國對全世界社區發展的重要規劃,直到1960年政府才開始有「社區發展」之核心理念與政策推動,不過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1972年謝東閔先生就任第一位台籍省主席,這是台灣人治理台灣的開始,台灣人管台灣事必然較會用心,何況謝東閔幹省主席之前已幹了兩任省議長還幹一任省副議長,對台灣事務之了解必然更精於前幾任的大將軍總司令,所以謝東閔一上任省主席便開始推動「社區建設發展計劃」,但直到1994年文建會(現在的文化部)主任委員申學庸教授才首度在立法院國會殿堂正式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現在簡稱社造)之名詞,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後來因主管單位眾多、令出多門,幾乎所有中央部會和地方政府與社造都有多層次關係,例如內政部、衛福部、農業部、文化部、環境部、經濟部、交通部、原民會、客委會、退輔會及各縣市政府;因事權沒統一致許多村里長或社區發展委員會都存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非村里民都已有「社造共識」,否則都不會熱心積極去爭取;阿德總統在擔任行政院長時推出「地方創生」政策、責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為窗口總負其責,因此「地方創生」政策還推行較順利,然「社區營造」因主管官署太多,雖經三四十年的慘澹經營,績效還是有待再加強。
過去談社區營造主要有六個面向,即人文教育、產業政策即社區產業或合作社、社區治安、社福醫療、環境景觀如景觀維護、環保生態等,我時常告訴村里長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搞社區營造第一步一定要做好環境保護和景觀維護,就是要做好社區的環境整潔衛生即美化社區,就如新中國剛成立時毛澤東說的「先把家園打掃乾淨再來迎接客人,只要花園盛開、蝴蝶自然成群飛來」,我一直相信把社區營造做好做到盡善盡美又有地方特色美食文物文化歌舞,那社區的質量價值都會水漲船高,觀光客增多房地產亦會上漲;這十幾年我參觀很多社區營造成功個案,大部份都是中央政府評審得獎個案,尤其是農業部「金牌農村社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台東縣鹿野鄉永安村的社區營造;永安村位處台東偏鄉地區,是一個農業村落,原來也是土地貧瘠的山地村落,二十多年前一對世界新專畢業的情侶夫妻從他們原來工作的台南縣議員服務處(兩人在岳父議員服務處)工作幾年後,相偕回到台東偏鄉老家,啥都沒有就是有一大片祖產貧瘠土地和議員助理多年學到與縣政府公部門打交道的經驗及對家鄉發展改造的熱情,經過幾天的思考及夫妻不停的討論,他們決定在永安村做社區總體營造,他們和村長、村代表及地方人士討論後大家都舉雙手精神支持惟無財力相助,不過也提供一處很少在用二層樓的村民聚會所,這對夫妻就把二樓佈置成辦公室、討論室和展覽室,便開始招兵買馬,首先他們召來二十多名志工組成義工大隊專做資源回收環保工作,後來志工人數大幅增加又編成二十小隊、由此開始累積社造營運資金,開始製作講解資料分梯次邀請村民來解說「社區營造對村民會帶來啥好處和變化」,並開始規劃將來社區產業的發展,總幹事(就是這對夫妻的先生)鼓勵大家先把家裡的果園顧好(總幹事家就有一大片果園),現在拿出去賣俟將來有觀光客時可以發展成觀光果園,他們在建立共識後也訂了一些管理規則,以後觀光客進來的交易不管是民宿、飲食、購物得自己捐獻一定比例捐款給社區營造委員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當縣政府看到他們詳細的發展報告也開始給他們一些補助,再經過幾年的努力觀光客越來越多,各家果園內的民宿也紛紛拔地而起,果園也開始便成觀光果園,還有村民引進名茶來販賣,很多在外地工作的遊子也紛紛轉回故鄉工作,有人在外地餐館工作的也將美食料理帶回永安村,我四年前去住一家民宿,先生原在高雄開計程車、妻子在高雄的飯館上班,家裡兩老帶著孫子看護著一片果園,夫妻時常利用放假回鹿野看望父母和孩子,很不方便,後來家鄉做社區營造成功,荒野偏鄉便成觀光旅遊勝地,他們也就回故鄉開起民宿,他們夫妻都有執照、丈夫有大貨車駕照妻子有烹飪執照,那天早餐就是妻子親自做的,量多而味美到現在我都還沒齒難忘;總幹事家也開兩家民宿是鹿野鄉最大的;後來幾年後台東縣長黃健庭利用附近的鹿野高地引進全球五大熱氣球之一的高空熱氣球,每年從六月到九月可以吸引一百萬觀光客,這為永安社區又增加很多客源,他們還和一小時車程外的延平鄉布農社區及台灣少棒發祥地紅葉村相連結,布農社區是布農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一個社區發展經典(以後有機會再介紹)。我研究社區發展逾二十年,我喜歡將我半個世紀前研究所研究專業「合作經濟理論」納入社區發展之中;1998年國際合作社聯盟在英國曼徹斯特召開第31屆會員大會決議增加第七項合作社原則「合作社應關懷社區、協助社區發展」,多年前我亦寫過一篇拙文「合作社就是最典型的社會企業」還有一篇「合作經濟就是共享經濟」;前首爾市長朴元淳曾欲將首爾市建設成「合作社化城市」,英屬蓋亞那獨立後第一位客家人總理鍾亞瑟將蓋亞那定位為「蓋亞那合作社主義共和國」,以色列的農業合作社將以色列全國沙漠開發成一大片綠油油農場,生產蔬菜水菓不但自給自足還能外銷歐洲很多國家;可惜不學無術的蔣介石一聽到合作社就想到毛澤東的人民公社就全身發抖寢食難安,所以蔣家父子在獨裁專制台灣時台灣無人敢提興辦合作社,蔣經國還將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從地球消失(我已在本專欄寫過這案子的相關文章數篇、故不再贅述),德國政府以「住宅合作社」協助人民解決很多住宅居住問體,我希望台灣政府亦將合作社納入社區發展中,譬如在社區中成立「居家看護合作社」或在社區內成立合作社化的「公共食堂」(不是共產黨式的大鍋飯喔!)或是供銷合作社發展社區特有產業;去(2024)年6月19日聯合國又通過決議訂「2025年為國際合作社年」主題是「合作社建立更美好的世界」;2012年聯合國已第一次訂為「國際合作社年」藉以肯定突出合作社對全球社會經濟發展之貢獻。
台灣中華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我們要隨時準備重返聯合國,故我們要非常重視聯合國決議,儘量配合聯合國的決議,那就從社區發展中納入聯合國的決議或聯合國的精神哲理,譬如聯合國2015年通過的十七項永續發展之核心目標:「1.消滅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環境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充分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縮小城鄉差距與居住安全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節能減碳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景觀維護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聯合國通過並發佈這17項永續發展目標雖在促使各級政府、企業、學校、公民團體等在各項活動中都能準此一目標大力行動,但依筆者管見若將其注入社區總體營造之範疇中亦是與社區營造之目標非常相吻合的。
客家人是一個非常團結勤奮吃苦耐勞勇於挑戰惡劣環境的族群,從春秋戰國到五胡亂華之後就有很多客家人往中原四面八方遷徙,在鄭和七次下西洋後又開始有人往海外移民、拿著三刀(理髮刀、廚刀、裁縫剪刀)和一支扁擔就到南洋各國謀生討生活,尤其在太平天國洪秀全從廣西舉兵開始「農民革命」之後,更多的福建閩南人與廣東客家人大舉往海外尋找和平安寧的生活環境,當時福建人最遠只到緬甸,但客家人卻一直到印度半島甚至到非洲東岸,幾乎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走過的地方都存在客家人的生跡,還有更遠的到南美洲的蓋亞那;經過幾個世代的打拼繁殖,現在很多客家人都在海外各國的政治經濟掌控極大的勢力與影響力,其中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經濟大部份掌控在客家人手中,泰國的總理也有好幾任是客家人,光是現任的總理佩通坦和她父親、姑姑等家族就出了五位客家籍總理;菲律賓首位女總統柯拉蓉和她兒子阿基諾總統(杜特蒂總統之前任)也是客家人,杜特蒂總統之副總統萊妮‧羅布雷多(中文名字叫林麗妮、第五代華裔)和她老公傑西‧羅布雷多(阿基諾總統之內政部長、第四代華裔)都是客家人,甚至連菲律賓國父黎剎都是閩客與西班亞混血兒;新加坡的閩南人比客家人多出很多,但新加坡的建國總理李光耀(被遵奉為國父)副總理吳慶瑞都是客家人;東南亞最大產油國印尼最大國營企業「印尼石油公司」現任董事長鍾萬學也是客家人,他原是現任總統佐科‧維多多擔任雅加達省長的副省長,佐科擔任總統後鍾萬學代理一年多省長,在競選繼任省長時因他的華裔與基督教信仰背景被對手以羞辱可蘭經提出告訴、結果被判刑,服完刑後佐科總統派任具有地質技師資格的鍾萬學碩士出任印尼石油公司董事長至今,他來過台灣多次也幾乎每年回中國大陸原鄉祭祖;他選省長時我在本專欄專文支持他並請客家朋友呼籲在台印尼勞工視訊回國請家鄉親友支持鍾萬學,那段時間我一看到印尼外勞聚會就唱印尼民謠「甜蜜蜜」「船歌」和「美麗的梭羅河」,很可惜因宗教信仰問題最後鍾萬學沒得參選雅加達省省長:印尼前任「合作社及中小企業部長」也是客家人(一位年輕女博士、名字我忘了)。在印度以前有一個客家聚落群聚超過十萬客家人(城鎮名我忘了),二十多年前印度開始「改革開放政策」如大力發展科技產業建邦加羅爾科技城和影視產業建「寶萊屋電影城」,還發展熱武器產業,巨大的社會變遷也造成就業人口的大遷移,結果這個印度的客家城鎮現在大縮水僅剩不到萬人;在南美洲的北邊有三個「蓋亞那」(英屬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荷屬蓋亞那),這三個蓋亞那都僑居很多客家人,其中英屬蓋亞那是世界第一個合作社共和國、其從英屬地獨立後第一任總理鍾亞瑟是客家人,他老兄將官方語言除英語外又加入「客家話」,這是客家話被列為官方語言的第一個國家,除此之外全世界的客家話都只是方言而已;荷屬蓋亞那獨立成「蘇利南」共和國‧不過還是屬於荷蘭國組成元素之一,法屬蓋亞那則是法國五個海外省之一,它的面積最大但人口僅三十多萬人其中約有2%是客家人,法國第二大的海外省是在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的留尼旺島,此島面積約等於台北市與新北市基隆市面積的總和‧但人口只有九十萬左右、也是僑居很多客家人,本島經濟非常發達、小小土地上就有兩個國際機場、每天有飛機往返法國四大城市,其中有一位旅法第四代客家人在台北開律師事務所專門服務在台法商法律業務(超過三千家是歐盟僅次於英、荷的毆商),我女婿就是其中第一位台籍律師;留尼旺島附近的馬達加斯加島也有很多客家人,其黃種人的政府首長幾乎都是客家人,據說最高職位是副總理和副參謀總長、還有很多部長與副部長(這與東南亞的巴布紐新幾內亞很相似);由此可見客家族群刻苦耐勞勤奮逆天的與環境搏鬥之天性,正如毛澤東說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青天」;不管世界各國各地這些客家人有何意識形態,他們大都來自廣東省的梅州、惠州、汀州、贛州等「客家四州」,又稱「客家搖籃」「客家原鄉」(註一):真是俗話說的「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有土地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群居聚落」。
蔡英文第一次選總統時北部客家大佬吳伯雄說蔡英文是「假客家人是要騙客家選票的」,其理由是枋山沒有客家人,我看了電視報導便在本專欄寫一篇長文很痛快的狠狠把這位學外省人全國第一名的吳伯雄臭罵一頓,真是一個數典忘祖賣祖求榮的客家小丑;我們一位高度深藍的學長知道我雖欠學但對客家文化還是稍微略有小小認識、便來問我「蔡英文真的是客家人嗎?恆春地區為何會有客家人?」我告訴她這是客家來台後的「二次移民」(註二),車城鄉的保力村不就很多客家人嗎?張淑惠不是保力村的客家人嗎?(註三)
「二次移民」是起因於1874的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派沈葆禎來台開始「開山撫番」政策,沈葆禎一到瑯峤(恆春古名)發現此地人煙稀少有必要增加移民便鼓勵高屏地區民眾往南遷徙,但早來台灣拓墾的福佬人大多已佔據濱海較佳土地田園,只有靠近山邊的客家人才有可能往南遷徙,然要南遷也不是很方便與隨便的,蓋枋寮以南的枋山地區差不多都是山海相連,而當時的原住民還有「出草」的風俗習慣,故除非走海路到車城恆春地區落腳,但枋寮以南的海深近千尺、海深浪大風強也是一大危險,因此沈葆禎乃在山海相聚平均100公尺畫一直線又在南北約三十公里長各畫一直線形成一條安全走廊,在此區域內沈葆禎派兵守護絕不讓原住民「出草」得逞,這就是今日枋山鄉的由來;大約十年前一位曾在屏東縣政府擔任過社會處長與民政處長的首長退休後在萬丹興辦居家長照合作社擔任理事主席曾從屏東打電話給我說讀了我的專欄才知屏東縣枋山鄉的由來;也就是有枋山這條安全走廊客家人的「二次移民」才能實現,而恆春半島才會存在很多客家人的蹤跡,所以對國民黨蔣幫集團忠黨愛國(國民黨的國)的吳伯雄對客家文化也只是個大草包嘛!
有這些豐厚的客家文化背景加上美和兩間學校半世紀來傾注入的人文造化與校友們在海內外社會所作的傑出貢獻要整理出一部「美和學」講兩學期課對曾喜城大師根本是易如反掌折枝「桌上摸柑」的小事:大約在二十年前有台灣大學國發所研究生以「徐傍興生平行誼及對客家社會之影響」為碩士論文研究主題,這是台灣近代客家人物被做為學術研究主題之第一人,如今「美和學」亦是台灣社區第一個被作為社區學術研究之先鋒,台灣已有很多以縣市為單位作學術研究主題(包括歷史文化、經濟地裡、經濟發展),足見台灣鄉土文化之學術研究已逐漸往基層深化,本土文化血統之「史地文經」正漸漸溶入族群聚落之DNA與客家人的靈魂中,血濃於水;如此深化社區聚落之研究將讓年輕一代更了解台灣基層歷史文化之演進與來龍去脈,這群喝台灣水吃台灣米長大的下一代在了解自己所生所養所願的水源與血緣,將不再迷失自己,這對建立台灣主體性有很大的正面作用,我覺得比北韓平壤大同江邊建築高高聳立的「主題塔」還有用;近十年來我努力致力於「台北州」的史地文經之研究(其實應是淡水河系、因還包括桃園和新竹、為防被誤解為研究水文水利故以台北州名之),如今看到客家學大師曾喜城學長投入心力為年輕一代講授「美和學」,非常欽佩,乃信筆塗鴉草寫此拙文以聊表敬意:美和的社區產業顯然已從農業往文化產業挪移、未來美和村或許可發展以文化產業為核心的客家文化型社區、譬如仿效北京的「798國際藝術村」(現在遠東各國很多城市都在仿傚798國際藝術村,註四)將美和村發展成「國際客家藝文園區」,吸引各國的客家文化工作者或文創家在此駐村創作、包括客家音樂、客家繪畫、客家戲劇、客家文學、客家美食文物等,大約十年前就聽說苗栗的油桐花季一年就可創造百億的商機產值為苗栗帶來十多億經濟利益,就如前述的台東縣鹿野永安村的社區營造翻轉整個永安村和附近的台九線周邊聚落,「社造可以為社區創造財富改善居民生活甚至提升房地產的產值」,這是我二十年來一直不變的信念,希望「美和學」可以再增添美和村的文化資產、這些資產也可再增添美和村民的巨大財富,這是曾喜城大師的偉大使命也是為家鄉無法擺脫的宿命,祝福曾喜城大師及所有的美和人。
註一:早期客家人和閩南人到台灣拓墾的精神不同,福建多山少耕地,一般人要搭著小船越過黑水溝到台灣都是抱著視死如歸的精神,所謂「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但客家人原住在中國第二富庶的珠江三角洲,來台或到海外討生活之動機大多是一些窮困無土無地可耕種的家庭只好冒現犯難到海外謀生,但被施琅禁止來台二十年等施琅調回北京客家人才能來到台灣拓墾;一般閩南人來台拓墾後就很少回福建,只有少數人將福建妻兒老小接到台灣團聚,很多閩南人都與台灣原住民結婚生子傳宗接代,這就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原因;但客家人到台灣拓墾後每年會將收成盈餘帶回廣東故鄉給父母與兄弟姊妹分享,久而久之「日久他鄉變故鄉、家鄉變原鄉」,鍾理和在東北客居時寫的原鄉也是廣東梅縣而非台灣的美濃,客家人不管「漂」到世界何國何地其心中都只有梅州、汀州、惠州、贛州四個客家原鄉,就像中共永遠只有一個「紅都」就是延安,而國民黨就比較多元多變、不僅有「首都」南京還有「陪都」重慶及「行都」台北(此乃因蔣介石時常在打敗仗、跑給敵人追、大江南北大逃亡、先是跑給日本人追後來又跑給共產黨人追、千山萬理追最後躲到台北草山裡)、最後再來個「古都」北平,真是醜人多作怪嘛!中共的定「紅都」於一尊與客家人的「原鄉意識」如出一轍,此乃因中共的開國元勳中有很多客家人,被國民黨砍頭槍斃分屍而無緣親見新中國成立的革命先烈就甭算了,其開國元勳中朱德、鄧小平、葉劍英、劉復之、李天佑、郭沫若都是客家人,開國十大元帥中有五位是客家人,開國的將軍中共有263位是客家人(這可能和永遠的紅軍總司令朱德及永遠的參謀總長葉劍英有關?),可見客家人在紅軍、共軍、人民解放軍中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我二十多年前就寫一篇「全球客家人可以成立客家共和國」),所以「紅都」就永遠定在陝北的「延安」永不更改;全球最無能的國家元首馬英九在競選總統時請楊照代筆寫一本「原鄉精神」,馬英九的原鄉是指台灣而不是湖南當然也不是客家人的原鄉,他不知客家人的「原鄉精神」是客家人很珍貴的客家精神標竿文化,有如岳南寫的「南渡、北歸、傷別離」,不管漂到哪裡都要找時間回去看看,馬英九喜歡到處認親認祖,就如他每年跑到苗栗通霄馬家村去祭祖,結果同為國民黨籍的劉政鴻縣長拿了一百萬委託中央大學專案研究「苗栗馬家村與馬英九關係之研究」,結果結論出來是「兩者五百年內毫無親緣與血緣關係」,馬英九和他的眾徒弟如羅智強、徐巧芯都很喜歡搞這種小丑型鬧劇,但不小心就褻瀆到人家的先祖神明,馬英九的「原鄉精神」分明是在掩飾他逃難台灣的狼狽與難堪,卻把客家人偉大而珍貴的「原鄉精神」拿來當遮羞布了,真是無知又無能可悲又可恨啊!
註二:其實是第三次、蓋客家人剛到台南附近已無容身之地、只好往山邊遷徙而將在山麓生活的原住民逼到山上、這也是最近幾年每年八月一日原住民日客委會都在電視上打廣告向原住民道歉也向原住民慶賀之原因,由此可知原住民原來也住在平地而是被客家人逼上山的、所以日本人和國民黨都搞錯了,這就是不好好研究歷史之故,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是意味著背叛」,周恩來說「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遮掩錯誤就是躲避真理」。
註三:美和中學高初中第二屆畢業校友,在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幹到專門委員後外派駐曼谷服務處主任多年退休,一次我到僑委會拜訪她,只見她忙著指揮一些同仁整理整條走道的中學書籍(不知哪裡收集來的教科書和參考書都有)說要寄到泰北金三角的僑校給學生用的,所以今天泰北金三角美斯樂發展成第二個香格里拉、每天遊客成千上萬,張淑惠學長也是居功厥偉功不可沒的。
註四:798國際藝術村原是韓戰時蘇聯設置的汽車戰車或戰機引擎維修保養廠,韓戰結束後已廢棄多年,二十多年前有一些外地到北京謀生工作的藝術工作者落草於此、簡陋維生也藉機創作賣錢,後來流浪藝術家越聚越多,他們以自身的基本智能將廠房整修重新維修粉刷過,現在群聚上千家工作室、畫廊、文化公司、文創店鋪、資訊站、製作中心、展銷中心當然也有一些餐飲業、日常生活用品業因應而生,很多國際知名藝術工作者都群聚於此;而在這些藝術工作者越賺越多時政府當局也開始來酌收租金,當然也是越來越貴水漲船高,也有很多遊客來此尋寶蒐奇,更有很多國家元首、總統、總理、國會議長議員、部會首長、國際大藝術家到此參觀;現在798與故宮、長城被譽為北京三大景點,每天帶來上萬人潮為這些文化工作者或文創家帶來巨大財富。(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勁報總主筆、曾任立委辦公室主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