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農業】
工研院眺望2026產發趨勢 聚焦全球健康照護業成長動能與合作契機
工研院眺望2026產發趨勢 聚焦全球健康照護業成長動能與合作契機
2025-11-06

 

▲工研院「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6日下午舉行「科技健康照護」專場,全面剖析主要國家在照護科技領域的發展動態與市場成長潛力。(圖/工研院提供)

 

【勁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由工研院主辦的「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今(11/6)日下午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科技健康照護」專場,並以「科技健康照護的全球浪潮與展望」為主題,聚焦於數據驅動的照護產業發展、遠距與在宅照護應用趨勢,全面剖析主要國家在照護科技領域的發展動態與市場成長潛力。研討會亦串聯臨床場域與產業實戰案例,邀請多位業界專家分享發展路徑與落地成果,從科技、制度與產業三大面向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方,協助與會者掌握全球健康照護產業下一波成長動能與合作契機。

 

█預估2025年臺灣健康福祉產業產值正式突破3,000億元新台幣,透過科技賦能為健康福祉產業加速升級。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分析師陳建佑於「科技健康照護的全球浪潮與展望」專題演講中指出,隨著高齡化推動照護需求急遽上升,加上少子化導致勞動力持續短缺,醫療照護體系普遍面臨人力吃緊、高工時與高壓力的挑戰,成為全球普遍的新常態。如何善用創新科技以減輕照護負擔、提升服務效率與品質,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核心課題。

 

根據工研院預估,2024年臺灣健康福祉產業產值已達新臺幣2,996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3,000億元,2024至2028年間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可達5.79%,顯示產業正穩健成長。隨著生成式AI(Generative AI)、代理式AI(Agentic AI)、數位孿生(Digital Twins)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並與智慧穿戴裝置、照護型機器人、虛擬/擴增實境(VR/AR)及感測元件技術加速融合,未來健康照護將透過AI賦能,全面提升使用體驗並擴大應用場景,使創新科技成為驅動照護升級的關鍵動能。

 

臺灣已於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僅用七年時間即從高齡社會跨入超高齡階段,老化速度位居全球前段班。高齡化所帶來的長照壓力與醫療負荷,已使現行資源面臨臨界挑戰,對公共健康與社會韌性構成重大考驗。在此背景下,如何善用臺灣科技產業的研發能量與數位轉型優勢,導入AI、物聯網與智慧照護系統,將成為臺灣因應超高齡社會、建構永續健康福祉體系的關鍵解方。

 

█全球健康照護服務型機器人市場2025年達49.7億美元、2034年上看92.1億美元;臺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場域導入與整合創新將加速落地。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李永健於「從技術創新到商業化:健康照護機器人市場布局策略」專題演講中指出,AI技術的進步正為智慧照護開啟全新篇章。隨著感測技術與機器學習演算法不斷演進,照護機器人已逐步從「輔助工具」進化為能理解環境、主動互動的智慧夥伴。具身智慧(Embodied AI)結合多模態大型模型(LMM/VLM),讓機器人不僅能辨識聲音與影像,更能透過動作學習與任務模仿執行多樣照護任務。

 

根據 Precedence Research 的研究,全球健康照護服務型機器人(Healthcare Service Robots)市場規模預估在2025年將達49.7億美元,並於2034年成長至約92.1億美元,期間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達7.1%,顯示智慧照護機器人正快速成為全球照護產業的重要成長引擎。

 

李永健指出,AI與高齡照護的深度融合,將推動下一波產業升級浪潮。未來的照護機器人不再侷限於單一功能,而將具備因應多元情境與個別需求的多任務處理能力,應用範疇涵蓋健康監測、醫療協助、心理慰藉、緊急應變與居家安全防護等面向。這類機器人將以更高的互動性與環境適應力支援照護現場,協助醫護與長照人員降低負荷,同時為長者與家庭帶來更安全、持續且具溫度的照護體驗。隨著臺灣邁向智慧健康的新時代,照護機器人不僅代表一項技術創新,更將成為推動產業升級與實現社會永續的關鍵力量。

 

台鐵
高鐵
即時新聞:
輔英科大
台南觀旅局
彥星
新北市交通局
台中市勞工局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
東海大學
修平科大 
華盛頓中學
郵政金融卡
希望廣場
農業易遊網
空氣品質監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