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農業】
工研院2026產發趨勢研討會 聚焦全球四大區域最新產業政策與合作趨勢
工研院2026產發趨勢研討會 聚焦全球四大區域最新產業政策與合作趨勢
2025-10-31

 

▲工研院舉辦「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之「全球市場展望」場次,聚焦歐洲、美加、日本與東協及印度等四大區域的最新產業政策與合作趨勢。(圖/工研院提供)

 

【勁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在 AI 浪潮、地緣政治與淨零轉型交織下,全球產業正面臨重塑版圖的關鍵時刻。工研院今(1031)日舉辦「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之「全球市場展望」場次,聚焦歐洲、美加、日本與東協及印度等四大區域的最新產業政策與合作趨勢。現場邀集多位研究專家深入剖析各地在AI科技、綠能轉型與供應鏈重組下的發展策略,協助臺灣企業掌握國際市場動向與跨區域合作新契機,打造具韌性與前瞻性的全球布局。

 

█揭示歐洲產業「自主競爭力」新時代,聚焦四大轉型策略領域:AI、潔淨產業、生技醫療與太空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研究經理陳宗胤以「自立自強:迎戰多重變局下的歐洲產業發展策略」為題發表專題報告。他指出,2025年歐洲正面臨地緣政治動盪、能源轉型與科技競爭等多重挑戰,儘管歐盟經濟2024年後恢復正成長,幅度卻僅約0.1%至0.5%,與全球競爭對手相比,整體仍偏疲軟,加上外部多重因素的驅動下,「提升自主競爭力」已成歐盟核心政策方向。

歐盟近年提出「As open as possible, as autonomous as necessary(盡可能開放、必要時自主)」的新方針,並透過「競爭力羅盤」與「韌性 2.0」戰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未來七年歐盟預算將達2兆歐元,重點投資於數位轉型、潔淨技術、生物經濟及國防太空四大領域,以強化歐洲主權與產業韌性。

在AI方面,歐盟啟動「AI大陸行動計畫」,投入逾10億歐元推動應用發展,並同時建構安全與責任架構。在潔淨產業上,歐盟導入KPI管理與政策鬆綁機制,簡化永續報告與碳邊境調整制度,協助產業減壓;生醫領域則加速生成式AI導入與創新轉譯至實際應用,以打造「全球首選生醫創新基地」;太空產業方面,則深化公私合資與單一市場整合,佈局永續太空經濟。

陳宗胤指出,歐洲正由被動因應走向主動布局的「韌性2.0」,此一轉變將帶動科技自主與供應鏈重構,也為臺灣在AI、綠色轉型與生技創新等領域開啟新合作契機。臺歐長期具貿易互信基礎,隨著臺商對歐投資升溫,雙方未來可在策略供應鏈、潔淨技術與標準制定等面向發揮互補優勢,共築綠色與數位共榮的新產業格局。

 

█從美加政策佈局,掌握AI、運算與次世代能源產業合作契機,突破臺灣挑戰、建立產業韌性。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研究員鍾涵以「新地緣情勢下,臺灣AI與能源產業於美加合作新機會」為題指出,美加兩國在新政府主導下,積極以AI、核能與氫能為核心推動產業重構,並以「科技韌性與能源主權」為政策主軸,打造全新產業版圖。對臺灣而言,既是挑戰,更是重構鏈結與合作的契機。

他表示,美國在新一屆川普政府上任後,推動《人工智慧行動計畫》(AI Action Plan),將AI列為經濟與國防優先戰略,並透過四項核能復興行政命令,象徵美國將核能重新定位為AI與高性能運算的基礎能源。同時,美美國持續推動八個Microelectronics Commons創新Hubs,涵蓋先進封裝、晶片安全、類腦運算與AI加速器及能源效率晶片等領域,構成國家級科研與製造生態系的中樞。

加拿大方面,在卡尼總理提出的《一個加拿大經濟法案》(One Canadian Economy Act)中,政策核心包括《五大基建專案》與《六大策略轉型方向》以強化區域連結與能源獨立為主軸。加拿大亦展現強大的氫能與清潔技術優勢,形成六大氫能產業群聚,並擁有 NRC國家級的技術研發能量。除此,加拿大同時透過設立「全球創新群聚計畫(Global Innovation Clusters)」協助中小企業導入 AI、材料與新技術,加速科研成果商業化、規模化。

鍾涵指出,臺灣目前面臨AI與半導體製造加速外移美國、高耗能產業需低碳能源支撐等雙重挑戰。他建議,臺灣應以「AI+能源科技」為合作主軸,結合自身在半導體製造與AI應用的優勢,攜手北美政策與科研資源,搶占全球新產業鏈的關鍵節點,實現技術與戰略的雙重突破。

 

█日本機器人產業邁向人機共生時代 臺日應攜手打造智慧未來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張萍以「日本機器人產業現在・進化・未來動向觀察」為題指出,隨著全球自動化與AI技術發展加速,日本機器人產業正進入「人機共生」新階段。根據日本經產省資料,2016至2024年間,機器人在醫療、社福與生活領域應用快速成長,象徵機器人正從工廠走向人類生活日常。雖然工業機器人出貨量自2018年高點後略有波動,但搭載AI、5G與物聯網的智慧型機器人應用持續拓展。

目前全球市場由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以及瑞士ABB與中國KUKA主導,四大廠商市占率合計近八成。面對高齡化與人手不足等社會挑戰,日本企業積極布局醫療照護與陪伴型服務機器人,從「自動化」進一步邁向「共感化」。她進一步指出,日本已於2025年推動成立「AI機器人協會(AIRoA)」,致力於促進跨產業數據共享、生態整合與標準建立,展現其發展智慧機器人生態系的決心。

對臺灣而言,這場機器人產業進化同樣帶來合作機會。臺灣在半導體、感測器與控制晶片等領域具備全球競爭力,日本則在精密機械與製造技術上深具優勢。雙方若能在智慧醫療、照護、農業自動化與智慧城市等應用場域深化合作,將可打造具有創新與韌性的亞洲智慧機器人產業鏈,共同迎戰高齡化與勞動力轉型等未來挑戰,也將引領亞洲機器人產業走向新一波價值共創的未來。

 

█印度崛起驅動內需與製造 臺商布局新南向重點市場
針對新興市場的觀察與分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員林家毅於「全球市場展望」場次中發表「東協五國及印度產經趨勢與商機」專題,深入解析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與印度等國的總體經濟、政策環境、產業聚落與投資潛力,提供臺灣企業前進南向市場的布局參考。

林家毅指出,2024年印度與印尼在GDP規模與人口規模上領先,屬於內需驅動型經濟體,屬內需消費驅動型經濟體;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則以貿易驅動為主。印度經濟成長率高達6.3%,人口結構年輕,具備龐大勞動力與消費潛力,但人均所得提升仍需依賴製造業發展。東協五國與印度皆積極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以馬來西亞簽署數量最多,利於企業布局。

在政策層面,東協多國積極強化產業誘因。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聚焦半導體、高階製造、電動車、綠色能源等產業,並提供稅賦減免、投資補助等優惠。印尼、菲律賓則強化AI、數位經濟、智慧城市等新興產業。產業聚落方面,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皆形成電子、汽車、紡織、橡膠等完整供應鏈,吸引外資持續投入。

林家毅建議,臺商在進軍當地市場時,應掌握各國內需潛力與政策誘因,同時審慎評估匯率風險、法規環境、勞動力與土地等在地挑戰,靈活調整布局策略,以搶占東協與印度市場的新一波成長與合作機會。

台鐵
高鐵
即時新聞:
輔英科大
台南觀旅局
彥星
新北市交通局
台中市勞工局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
東海大學
修平科大 
華盛頓中學
郵政金融卡
希望廣場
農業易遊網
空氣品質監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