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農糧署為推廣食米教育,傳承米食文化及營養均衡之觀念,鼓勵全國公立國民小學結合在地農業資源與友善永續環境等內容為主題,建立以「國產稻米」為主要素材,結合在地特色之米食教案與體驗活動,推動「食米學園計畫」,以普及學童認同在地米食與永續環境保護之觀念。
農糧署南區分署表示,去(113)年度全國共有47所國小,超過8,000名學童參與計畫,今(114)年度也賡續推動計畫,即日起至4月30日將進行學校提案申請及審核作業,鼓勵各學校將傳統習俗文化的米食製作體驗融入課程,建立從認識稻米到親手製作的體悟,希冀培養學童糧食珍惜以及土地友善、環境永續觀念,藉由學校、家庭與在地資源相互連結,學習愛護環境、珍惜糧食正確價值觀。
食米教育課程實作與均衡飲食觀念並重
農糧署南區分署陳立儀分署長表示,去年度臺南市東山國民小學結合當地「番社蔬果聯盟」、「崑山科技大學」等單位,讓師生體驗接觸農業的機會、增進家庭親子情誼,建立學童對於傳統米食文化觀念,如於清明節學習「火龍果紅龜粿」、中秋節辦理當地原有特色課程-校園園旁土地公生日祭品-麻糬製作體驗等,更於全國評選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評鑑績優學校;今(114)年度食米學園計畫主題將原有三大類主題拓展為「米食文化傳承探索」、「稻米栽培與生長過程」、「米食營養觀念」、「米食創意料理與餐桌禮儀」、「稻米永續環境保護」等5大類內容,尤其著重文化傳承與實作體驗,結合不同節慶認識當令應景米食,配合課程呈現米食之多元變化,引領學童學習我國米食文化與建立環境永續之概念。
陳立儀進一步表示,請各公立國民小學踴躍參與食米學園計畫,讓學童瞭解稻作生產、民俗節慶及生態永續的連結,並建立從產地到餐桌、農業與飲食之關聯,深化對土地資源永續的觀念,進而培養學童喜愛米食及新興米食製品,將米飯融入健康膳食習慣,促進飲食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