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市長盧秀燕今(24)日主持道安會報。(記者張亞痕攝)
(勁報記者張亞痕/台中報導)台中市政府積極推動人本交通,以跨局處合作方式形成團隊戰力。交通局啟動12項計畫,涵蓋「步行環境調查」、「行人友善區建置」、「校園周邊改善」等面向,不僅強化執行速度,更將成功案例進行標準化與模組化,作為未來推廣的依據,逐步實現安全宜居的幸福城市,「台中經驗」也成為其他城市借鏡的示範熱點。市長盧秀燕今(24)日主持道安會報時指出,九月是全國交通安全月,感謝中央、地方及民間團體共同推動「人本交通」,透過多次宣導,可有效降低事故發生。
圖說:台中市政府積極推動人本交通,以跨局處合作方式形成團隊戰力。(記者張亞痕攝)
盧秀燕進一步強調,十月適逢雙十國慶與連假,交通流量大,各單位須加強因應。針對學校周邊與事故熱點,應整合交通局、警察局、建設局、教育局及區公所力量,優先設置科技執法設備,促使減速,保障行人安全。此外,現有斑馬線設計過窄,無法容納大量學童同時通行,應加寬優先保障行人空間,展現「行人優先」的城市價值。
交通局長葉昭甫表示,盧市長重視校園通學區安全改善,目前已完成115所校園交通改善,以北屯區軍功國小為例,設置「行人早開時相」,讓孩童先行穿越路口;加裝速限30公里牌面提醒駕駛減速;增設行車速度偵測系統警示超速車輛;在行人穿越道鋪設綠斑馬,以彩色標線加強駕駛人注意力;並擴大轉角空間、設置庇護島,讓學生過馬路更安全;人行道鋪面改善提供舒適的通學空間。
另外,崇德國中、文心國小、四張犁國中與四張犁國小、葳格高中及華德福學校等,也都進行周邊道路改善,包含設置減速平台、增設交通標誌、繪製視覺化標線等,讓學生上下學更加安心。未來,這些校園改善措施將快速推廣至更多行政區,建構全市學童的防護網。
葉昭甫指出,市府團隊跨局處合作,有如校園安全的道路醫生,針對通行風險對症下藥,在校園周邊導入行車速度偵測系統、設置綠斑馬線、拓寬路口轉角空間等措施,全面升級通學環境,這些具體成果,交通局也正依各學區的道路安全需求,同步複製推廣至其他行政區,提供校園交通改善施作的參考版本
葉昭甫說明,市府配合中央政策,從「人本交通」的角度出發,全面檢視並改善行人通行環境,推動「建立人行環境基本資料」、「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改善」、「人行道與行人穿越道的增設、拓寬與改善」、「人行道與路側障礙物排除」、「行人交通安全教育宣導」、「事故熱點改善」以及「跨域合作強化」等七大面向,逐步具體落實交通安全。
此外,交通局也發揮打團體戰精神,規劃「步行環境調查」、「行人友善區建置」、「校園周邊改善」等十二項跨局處合作計畫,這些計畫不僅是硬體建設,更結合教育宣導與數據分析,提升改善措施與工程成效,透過全方位的交通優化,讓用路人在交通幹道、校園周邊,都能感受到道路安全的提升。
葉昭甫指出,交通局還特別邀請逢甲大學擔任行人交通總顧問,透過學術研究與專業數據分析行人流量與事故熱點,鎖定優先改善地點,提高政策推動的效率,並能貼近民眾需求。目前市府推動的交通寧靜化已見成果,從彈性設置減速平台,有效降低車速風險;在巷弄增設彩色鋪面,以鮮明色彩提醒駕駛減速禮讓,降低事故率的三大方向,打造台中成為人行路網安全、無障礙的幸福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