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報記者杜忠聰/臺南報導】安平靈濟殿的「孤棚祭」是安平區特有農曆七月普渡儀式,至今已傳承百餘年,以特殊孤棚外觀與祭典方式被譽「全台唯一」,2016 年更登錄為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今年祭典除保留傳統儀式,另新增培養孩童儲蓄觀念的「豬仔會」,並邀國中學生擔任解說員,綁篙餞 DIY 也由家長帶領小朋友共同體驗,讓百年祭典更添活力。
不同於一般廟宇普渡,「孤棚祭」會在廟埕前搭建「孤棚」,將祭品綁於竹篙上,棚四周各綁一隻豬,這些祭品專供台南運河內的「老大公」食用。為讓「老大公」順利登棚,廟方會在棚上架設白布「步道」延伸至運河,其屬下則在一旁普渡場享用祭品,獨特儀式蘊含深厚歷史意義。
每年農曆七月初九,靈濟殿都會辦理綁篙餞 DIY,邀民眾體驗宗教文化。今年活動亮點頗多:「青少年解說員」環節中,國中生先經老師指導學習廟宇傳統文化,再為參與者解說「孤棚祭」細節;「豬仔會」則源自先民智慧 —— 早期祭祀需全豬,成本高昂,港仔尾社先民遂成立儲蓄互助會,今年廟方推出「豬仔會」撲滿,延續團結互助精神。
靈濟殿主委何志章表示,加入「豬仔會」需繳 100 元入會金,可獲道長加持的豬仔撲滿,並贈 5 元、1 元各 2 枚:5 元取「有緣」諧音,兩枚象徵人緣與財緣;1 元兩枚寓意「一元復始」,餘額 88 元則盼「發發」招財,鼓勵民眾儲蓄。明年「豬仔回娘家」時,民眾取出存款,廟方還會請道長再加持並贈 5 元。
今年活動於下午 2 時展開,參與者先分組聽學生解說員講解「孤棚祭」由來與注意事項,而後由家長帶領小朋友共同製作綁篙餞,為晚間祭典做準備。200 隻「豬仔會」撲滿推出後迅速被搶購一空,足見民眾對活動的熱情。
安平「孤棚祭」作為百年無形文化資產,今年透過「豬仔會」傳遞儲蓄與互助精神,以學生解說員連結年輕族群,讓傳統祭典兼具教育意義與互動性。這種「傳統 + 創新」的模式,不僅活化文化遺產,更讓不同年齡層參與其中。若能持續優化體驗環節,將更有助於文化傳承,讓百年祭典在現代社會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