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團隊參與矮靈祭(Pas-ta’ai)共識研討會,圖中賽夏耆老分享親身經歷,帶領成員認識矮靈祭文化,感受族人熱情與人文情懷。(主辦單位提供)
(勁報記者張亞痕/臺中報導)誰說苗栗南江只是「路過的地方」?參與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主辦的第15屆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東海大學團隊《里山織語》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南江,是一片有故事、有文化、有溫度的土地。邀請民眾於8月23日走入森林展場,共感南江之美。
圖說:團隊於南江休區與理事長深度交流,聆聽他對理想南江的願景與期待,為後續的行動策略建立在地連結。(主辦單位提供)
《里山織語》由東海大學景觀系與建築系的六位學生組成,以「里山精神」為核心,象徵回歸土地、交織文化與故事。他們自三月起進駐苗栗南庄鄉南江休閒農業區,進行實地踏查、與居民對話、記錄生活細節,並透過不斷的討論與創作,將青年視角與地方特色交織成一張文化網絡。經過五月與六月兩階段的競賽後,《里山織語》團隊成功取得駐村資格,並以南江作為行動基地,串聯周邊景點、產業與文化記憶,規劃出一條結合自然、藝術與故事的永續發展路徑。
圖說:團隊採訪在地民宿業者,傾聽民宿故事及理念,發掘未被探索的南江故事。(主辦單位提供)
他們相信文化不該只是被封存在展板或紙頁中,而應該被活化、走進人們的日常。於是,《里山織語》將南江多元的在地文化視為創作養分,透過飲食、藝術、教育與設計等多元形式,轉譯這片土地的記憶與溫度。為貼近地方,並走入社區,向在地長者學習賽夏族的傳統建構技藝,並與客家長輩攜手創作「點點畫」,讓地方風景透過顏料重新被詮釋與看見。同時,也實地走訪南江休閒農業區周邊20家民宿,記錄主人與土地之間的生活故事,編纂成《南江故事手冊》,展現南江的人情脈絡與多樣文化。
圖說:團隊進入社區與年長者互動,耐心的聆聽這跨越世代的故事與過往的風景。(主辦單位提供)
這段駐村旅程的總結,將於8月23日(六)在南江休閒農業區旅遊中心後方森林舉行的「南江藝術祭」。展場設計依循原始地形與林木,打造三段式沉浸體驗空間,分別是:一、迎賓廊道:以傳統獵寮與帆布構築象徵入口意象,帶領參觀者進入自然場域。二、人文展間:展出與長者共創的「點點畫」、民宿故事手冊及攝影作品,黑白影像與人物、風景照呈現南江的日常情感與地方紋理。 三、自然展間:以「山、天、水」為主題,引導參與者仰望藍天、遠眺山巒、聆聽水聲,感受自然的靜謐。
圖說:里山織語團隊於森林中體驗鋸竹活動,學習原住民傳統工藝,親近自然並了解在地文化。(主辦單位提供)
為促進文化體驗與互動,藝術祭當天也將舉辦「九宮格風味餐會」,邀集當地居民與餐館合作開發九道料理,呈現客家、賽夏、新住民等多元族群的風味特色。每道料理背後皆藏有關於地方與人情的故事,期望讓參與者在品嚐過程中同步感受南江的文化厚度。
圖說:東海大學景觀與建築系學生組成的「里山織語」團隊合影,為南江之旅揭開序幕。(主辦單位提供)
在籌備藝術祭的過程中,《里山織語》不僅是觀察者,更是地方的參與者。他們親自學習傳統砍竹、綁結與建構技法,並結合南江休區於展前舉辦的咖啡節,邀請遊客與居民一同參與展區搭建過程,使整個藝術祭成為一段共享與共創的文化經驗。
參加活動的學生紛紛表示,希望這場藝術祭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座讓人願意停下腳步、真正走進南江的橋樑。當文化被重新轉譯成親近的形式,地方的故事便能跨越時間與距離,在更多人的心中延續。相信,這次的藝術祭將不只是駐村的結尾,更是一段青年與土地共寫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