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極端氣候下的救荒作物「食農教育–臺灣油芒復耕計劃」三年有成
極端氣候下的救荒作物「食農教育–臺灣油芒復耕計劃」三年有成
2024-12-25

圖說:「食農教育–台灣油芒復耕計畫」記者會來賓合影。

(勁報記者胡光輝/台北報導)根據《糧食供需年報》去年統計顯示台灣的糧食自給率30.3%,創下18年來新低,建立具有氣候韌性的永續食物網絡迫在眉睫。2022年「食農教育法」通過立法後,社團法人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經過三年投入,與七所原鄉中小學以及社區合作「食農教育–台灣油芒復耕計畫」,今發表三年成果,六大原民部族、超過千人次參與的食農教育復耕計畫,並與葡萄王生技等企業共同啟動第二階段的「氣候糧倉」行動,提升台灣食物體系的韌性。

圖說:台灣油芒。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積極推動『氣候糧倉』行動,致力復育強韌作物—台灣油芒,為永續未來奠定基石。過去三年,台灣油芒復育已展現其適應氣候變遷的強大潛力。未來,協會將持續在中小學校園及社區擴大復耕面積,深耕環境教育,讓台灣油芒的價值向下扎根。更將藉由自身組織已是全球食物銀行網絡成員的交流平台,分享油芒栽培技術與永續農業模式,向國外推動合作,讓油芒成為全球氣候適應型作物的典範。

對於多數人而言算是陌生的臺灣油芒,係臺灣特有種,曾經是原住民傳統農作物,營養成分遠比稻米、小米更高,其中的脂肪、蛋白質、鈣、鎂及鉀含量都可觀,能抗旱抗氣候逆境,被認為是解決飢荒的超級未來食物。

近幾年來,臺灣歷經幾度乾旱,值稻作期間,因供水不穩定,影響糧食生產至劇。臺灣油芒,是一種曾經在原住民部落都有種植,卻消失近半世紀,近年由專精於水稻基因的前中央研究院植物微生物所特聘研究員邢禹依的研究團隊「再發現」。是相對可能適應氣候變遷的穀物,於極端氣候的當下,具有值得普及種植的價值,可以說是一種「救荒作物」。

圖說:臺灣油芒可以說是一種「救荒作物」。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理事長周志輝教授表示,「因應氣候、糧食與社會體系的急遽變化,世界各地食物銀行的角色不再僅止於惜食助人,也亟思能有更多的貢獻;作為全球食物銀行網絡在台灣的認證代表機構,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積極拓展食物銀行的功能與角色。透過這次的台灣油芒的復耕計畫的跨界連結,為極端氣候下的糧食系統提供更積極的資源整合,主動發掘社區的需求,尋找各種的解決方案,非常感謝各界夥伴的共同參與支持,期許下一階段的「氣候糧倉」計畫,可以促進更具氣候韌性的社會糧食安全網絡。」

葡萄王生技(股)公司董事長曾盛麟在會中強調,「葡萄王生技始終秉持『健康專家,照顧全家』的使命,並以『健康、希望、愛地球』作為永續發展主軸。今日,很高興見證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台灣油芒復耕計畫』三年豐碩成果!油芒的復育不僅呼應我們對健康的重視,提供國人營養豐富的在地食材,更與愛地球的理念契合,展現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在此第一階段三年期間,加入復育臺灣油芒的學校包括:屏東縣泰武鄉武潭國小佳平分校(排灣族)、花蓮縣豐濱鄉靜浦國民小學(阿美族)、花蓮縣瑞穗鄉瑞北國民小學(布農族)、花蓮縣海端鄉海端國民中學(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久美國民小學(布農族)、苗栗縣泰安鄉士林國小(泰雅族),以及有限責任臺灣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服務對象包括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等),共計七個原鄉學校與社福機構,含括六大原住民族部落共超過千人次的共同參與。

除了學校,本計畫也開啟社區參與模式。且復耕計畫啟動播種時,都邀請當地部落耆老帶領,以傳統口訣祝福,讓學生們親炙傳統文化與歷史。透過實際參與感受文化脈絡的重要性,帶動了部落成人們也期待加入種植與運用,擴大計畫的社會效應,促進社區凝聚力。

(照片/記者胡光輝拍攝)

台鐵
高鐵
即時新聞:
新北民政局
新北捷運局
新北市社會局
中油高雄
國台交
東海大學
修平科大 
華盛頓中學
郵政金融卡
希望廣場
北市農業主題網
台灣農業故事館
農業易遊網
台灣好行
空氣品質監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