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生活】
有庠科技講座表揚五大科學研究領域頂尖學者 支援基礎研究奠定發展根基
有庠科技講座表揚五大科學研究領域頂尖學者 支援基礎研究奠定發展根基
2025-10-13

(勁報記者胡美慧/台北報導)

遠東集團與徐有庠紀念基金會今日(10月13日)於「有庠科技講座獎」典禮前舉辦記者會,邀請四位得獎學者分享科學研究歷程與創新成果,展現台灣在奈米、光電、生技與綠色科技等領域的研發實力。

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副總經理楊雅森表示,遠東集團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長期支援科技與教育發展。有庠科技獎至今已舉辦23屆,頒發522個獎項、總獎金達新臺幣2.2億元,獎勵領域涵蓋奈米科技、光電科技、綠色科技、資通訊、生技醫藥與人工智慧,為台灣科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奈米科技領域,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系講座教授賴志煌指出,團隊多年研究磁性記憶體(MRAM)與薄膜太陽能。與傳統需持續供電的DRAM相比,磁性記憶體能有效降低耗能,並具備耐環境特性。隨著MRAM於2021年開始量產,賴志煌認為未來可望成為「類腦運算」的重要核心。

光學科技領域得獎者、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系教授孫慶成長年專注於體積全像光學儲存技術,提出享譽國際的「孫氏模型」,擁有逾五十項專利,為次世代雲端資料冷儲存提供新解方。同時,他的中場光學模型讓LED設計精準度達99.5%,協助多家台廠提升產品品質,創下白光LED空間色偏世界最佳紀錄。

生技醫藥領域獎得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以眼科醫師專業投入誘導全能幹細胞(iPSC)相關研究。團隊運用患者自身細胞,發展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產生技術,並已進入大型動物實驗階段。邱士華表示,這項成果有助於未來精準與個人化醫學的發展方向。

綠色科技領域獎得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長期投入海洋保育與氣候變遷研究。他指出,隨天然屏障消逝、海岸線後退,傳統以消波塊抵禦風浪的方式已不足。海大團隊推動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透過近自然工法打造峽灣型海岸,兼顧防災與親水環境,實踐永續海洋理念。

有庠科技講座獎自創辦以來,持續發掘並表揚各領域的頂尖科學研究人才。楊雅森強調,「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根基,有庠科技獎將持續鼓勵學者勇於探索、紮根本土,為台灣科技未來開創更多可能。」

# 有庠科技獎 #遠東集團 #徐有庠紀念基金會

台鐵
高鐵
即時新聞:
新北市交通局
台中市勞工局
工研院
中油高雄
台中市文化局
台中教育局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
東海大學
修平科大 
華盛頓中學
郵政金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