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展現在地行動韌性與永續 竹美館發表114年北區社造暨青年見學成果
展現在地行動韌性與永續 竹美館發表114年北區社造暨青年見學成果
2025-11-22

 

▲竹美館「在地韌性・交織永續–114年北區社區營造暨青年見學成果展分享會」,葉于正館長(後排中)和與會來賓合影。(圖/竹美館提供)

 

【勁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在地韌性・交織永續–114年北區社區營造暨青年見學成果展分享會」於11月22日(星期六)在美學館的「藝海閣」隆重舉行。該活動為「114年北區社區營造暨青年見學成果展」展覽期間的核心亮點,透過展覽導覽、團隊分享與現場演出,讓參與者深入理解社區如何以文化行動回應變遷、實踐永續。

 

▲竹美館「在地韌性・交織永續–114年北區社區營造暨青年見學成果展分享會」,葉于正館長致詞。(圖/竹美館提供)

 

分享會中有多位貴賓出席,包括鄭正鈐立委辦公室副主任吳文雄、廖子齊議員、蕭志潔議員、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苗栗分館姜瑞麟館長、新竹市文化局文獻會潘國正委員、明新科技大學呂明峯校長、新竹市立香山高中洪碧霜校長、新竹縣新埔鎮照東國小齊宗豫校長、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吳碧霜執行長、八堡圳頭文化創生行動基地賴昭旭執行長、中華民國聾人協會黃淑芬理事長、關帝廟文教基金會江明珠董事長、李再鈐雕塑大師、新竹市東門里蘇竹勝里長等,與地方團隊共同交流經驗,鼓舞在地文化工作者持續前行。

 

▲竹美館「在地韌性・交織永續–114年北區社區營造暨青年見學成果展分享會」,葉于正館長(前排右1)和與會來賓合影。(圖/竹美館提供)

 

當日由宜蘭縣壯圍鄉新社社區發展協會以《掠鰻栽》主題歌謠創作演出開場,經由在地阿公、阿媽們唱出海岸漁村的冬季生活,為勤奮、在寒風中打拼的村民致敬,成為社區歌詠傳承共同的冬季漁村文化記憶。接著由社區營造「互助共好類」團隊龍潭愛樂管弦樂團指導新竹縣新埔鎮照東國小弦樂四重奏演出,照東國小齊宗豫校長特別親自帶隊出席,展現偏鄉音樂教育的成果,也回應展覽「文化扎根」的核心價值。

 

▲竹美館「在地韌性・交織永續–114年北區社區營造暨青年見學成果展分享會」,社造團隊經驗分享。(圖/竹美館提供)

 

明新科技大學呂明峯校長表示,身為本計畫的執行單位,明新科大深信,文化並不只是保存,而是與社區共生的日常實踐。今年我們陪伴多組團隊在地深耕,從都市巷弄到山海之間,從高齡書寫、農村創生到青年行動,一步步看見社區在行動中累積出的韌性,也在對話中編織出世代共好的可能。

 

▲竹美館「在地韌性・交織永續–114年北區社區營造暨青年見學成果展分享會」,開場表演–新竹縣新埔鎮照東國小弦樂四重奏。(圖/竹美館提供)

 

後續進行「114年北區社區營造暨青年見學成果展」展區導覽及分享會,由社造團隊分享行動過程中的轉折與收穫,從都市農耕、高齡共寫、聾人手語推廣、青年走讀、工藝走廊到老市場再生,展現社區如何在串連與實踐中穩健前行。為了讓青年認識全臺各地歷史文化多元樣貌,並從基礎推動社區營造人才傳承,創造青年接觸地方的機會,也以北區獲選之百大文化基地為見學場域,規劃 2 項青年見學行動方案,在本次展覽中展示行動成果,獲得現場高度關注。此外,朗朗美好工作室也在美學館互動館現場辦理親子共讀活動,讓與會貴賓及遊客感受繪本生活美學,提供情感連結與公共參與的起點,看見繪本社區營造的可能性。

 

▲竹美館「在地韌性・交織永續–114年北區社區營造暨青年見學成果展分享會」,暖場表演-宜蘭縣壯圍鄉新社社區發展協會《掠鰻栽》歌謠演唱。(圖/竹美館提供)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社區營造的關鍵,在於讓地方故事持續被說出、被看見,本次展覽正是一個開放的交會場域,以在地韌性及交織故事永續讓我們看見地方的努力,也打開未來可能的連結。「114年北區社區營造暨青年見學成果展」於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藝海閣展出至11月27日(三)止,展覽免費開放參觀,歡迎社區夥伴、文化行動者與關心地方的朋友一同走進展場,感受社區韌性的厚度與未來行動的延續。

 

台鐵
高鐵
即時新聞:
輔英科大
台南觀旅局
彥星
新北市交通局
台中市勞工局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
東海大學
修平科大 
華盛頓中學
郵政金融卡
希望廣場
農業易遊網
空氣品質監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