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報記者于郁金/屏東報導】金門大學劉燈鐘博士與臺灣劉氏文化研究學會幹部近日至屏東縣萬巒五溝水劉氏宗祠參拜,受到宗祠管理人劉俊敏與宗長們歡迎和親切接待;300多年來劉氏族人在五溝水篳路藍縷,並在各地開枝散葉,子孫在各領域都有傑出表現,對國家和地方都有卓越貢獻,十分令人敬佩。
劉燈鐘表示,清乾隆45年(1780年)起,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招福鄉八輪車戶客家子弟,陸續渡海到五溝水拓荒開墾;同治三年(1864年),劉氏愛塘派劉廣玉、劉應珯、劉應瑞聯合劉氏北塘派下劉振新等宗親,以祭祀祖先劉奇川、劉積書名義,開始興建五溝水劉氏宗祠;宗祠為「二堂四橫圍屋式」四合院建築,現已列入屏東縣定古蹟,古蹟主體包含前堂、後堂、左護龍、右護龍、廚房(位於左護龍)。
劉俊敏指出,祖先非常重視子孫為人處事與勤讀好學,宗祠內隨處可見勉勵箴句,例如「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處事謙恭禮克盡,居家孝弟順當全」、「忍是積德門,善為傳家寶」等,提醒後人應重視學識與品德修養;後人對於祖先有慎終追遠的深厚觀念,現在每年都舉辦春秋祭典,許多在外地打拼的子弟都兼程回到家鄉,依循古禮恭敬祭拜祖先,並連繫宗族情誼。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劉晉坤站長、臺灣劉氏文化研究學會傅心韻顧問、劉昊洲教授則指出,劉氏宗祠屬於五溝水聚落之重要祖堂及夥房,前埕、圍牆、門樓均有客家建築之特色;宗祠建築燕尾屋脊,彩繪、浮雕具高度藝術價值,木雕、泥塑亦有當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堂前巴洛克圍牆具稀少性;此外,當地仍保存許多百年以上歷史景物,例如進士第、吳家夥房、半月池、觀海山房、忠勇祠、鍾家古厝、映泉禪寺、南柵伯公等,歡迎大家前來五溝聚落走訪及旅行。